有人认为以肉、黄油、面包为主要原料的西式快餐是“垃圾食品”,而中式快餐以蔬菜和植物油面食为主,比西式快餐更营养、更健康。然而,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教授张国志告诉记者,中式快餐中也有许多垃圾食品,如果不加以重视,还会导致肥胖、高胆固醇和心脑血管疾病。
中餐也有“垃圾食品”
中国每年有超过1.2%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,增速远超世界大多数国家。
“在导致中国人体重增加的诸多因素中,饮食结构显然是罪魁祸首。人们越来越注重饮食。高油、高盐、高淀粉的食物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。馒头最白,米饭免淘,做饭一定要多油多肉。很多孩子根本不尝红薯、玉米、高粱等粗粮,这也导致了一些中餐逐渐成为‘垃圾食品’。”张国志说。
“垃圾食品”一词起源于欧洲和美国。其实是指一些高热量的食物,包括大家熟知的食物,如汉堡、披萨、糖果、软饮料、高糖饮料、炸薯片、炸薯片、泡菜等。因为这些食品往往是快餐业提供的,所以人们把“洋快餐”等同于“垃圾食品”。但如果从“提供单调的热量”和“提供一些远远超出人类需要的营养”这两个标准来看,其实很多常见的中式快餐都摆脱不了“垃圾食品”的标签。
且看:腊肠、香肠等风干腌制肉类的热量约为283卡/100克,相当于6块洋快餐的炸鸡(286卡);东坡肉等食物的热量高达534卡/100克,相当于10块炸鸡或一大份薯条;再看相对清淡的白切鸡和水饺,每100克鸡肉的热量会接近200卡,而普通猪肉水饺的热量会接近800卡;年糕、汤圆、糖醋排骨、梅菜红烧肉等常见菜品的热量甚至比洋快餐还多。
高油高盐是“垃圾”的来源
“如果说西餐离不开肉,那么中餐离不开油。”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营养科主任边华伟这样总结。
边华伟说:“中餐的煎、炸、炸,离不开食用油。即使是蒸的,蒸完还是要浇汁(油酱)或者油,做凉菜的时候要加很多油,使之顺滑。不仅有很多菜直接炒,还有很多菜需要先上油。炒菜的时候也要放两次油:炒菜前放油,炒菜前再倒亮油。很多油炸的小吃,比如煎饼、葱油饼、油条、油炸馒头等。含油量更高。”
根据卫生部发布的《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》数据,城市居民平均每日脂肪摄入量高达85.5克,其中超过一半(44克)是通过食用油摄入的。
除了油,中餐中重盐的情况也很突出,国人人均钠摄入量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。
这种追求“大油大味”的做法,通过科学论证是有害的。2009年哈佛的一项研究表明,吃太多高热量的食物会引发大脑的神经反应,从而导致类似于吸食尼古丁的成瘾行为。也就是说,吃高热量的食物会“上瘾”,只有持续吃高热量的食物,大脑才会获得满足感和兴奋感。
以老鼠为例。老鼠大脑释放多巴胺的多少决定了大脑兴奋与否,老鼠肠道分泌的一种分子会调节大脑释放多少多巴胺。研究人员分别给两组老鼠喂食低脂饮食和高脂饮食,发现不太好吃的低脂饮食会抑制肠道分泌的一些分子,进而影响大脑释放多巴胺,所以老鼠会不开心;美味的高脂饲料会刺激肠道分泌的一些分子,进而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,所以小白鼠会很开心。也就是说,t
餐馆老板不一定知道哈佛的这个实验,也不一定明白这个原理,但餐馆老板不断创新,用美味的高脂肪食物吸引顾客,让顾客越吃越“上瘾”。无论是西餐厅还是中餐厅都是如此。一项调查显示,北京、上海和广州的许多餐馆提供的饮食结构不健康。主要表现为:谷类食物少,动物性食物多;脂肪和钠的摄入量明显高于推荐摄入量;脂肪供能比例高达47%(合理比例不到30%),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只有29%(合理比例为55%~65%)。
在中国文化中,食物也承载着精神价值。香葱豆腐脑、西红柿炒鸡蛋等健康食品,被约定俗成地定义为“平民食品”和“家常菜”,主人羞于请客人吃这些食品,于是鸡鸭鱼肉甚至带翅鲍鱼都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在西方社会,食物就是食物,没有那么多意义。在西方非常高档的餐厅,通常会先上一份牛排(高脂肪),然后上一份烤土豆或烤红薯(低脂肪)。很难想象爱面子的中国人会让客人吃烤红薯和烤土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