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背景:
做饭对PM2.5贡献大?10月8日,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赵慧敏引起了很多争议。这种观点有科学依据吗?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吗?
2014年,北京将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。昨天在回答记者关于北京空气质量的问题时,赵慧敏表示,北京已经制定了2013-2017年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,包括人口控制、机动车控制、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、关闭部分重污染企业等八大措施。他同时表示,希望“城市长大后,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.5的贡献很大,希望市民配合做好净化空气的工作”。
对此,微博评论“这是让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吗?”甚至有网友调侃,“建议摇号买灶具,做饭要用第二张身份证单双号限行。”有网友认为,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,北京再次遭遇雾霾袭击,机动车在这个“实验”中,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“刚刚摆脱嫌疑”。这种观点就是把做饭当成“替罪羊”。
专家意见:
事实上,烹饪对雾霾的贡献并非空穴来风。早在去年夏天,中科院“大气雾霾成因与控制”专项组“大气雾霾溯源”项目组报告作者、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。他认为,北京冬季雾霾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物,罪魁祸首是燃煤取暖产生的污染气体。夏季和冬季不同,烹饪来源的影响比冬季更严重。
王跃思认为,北京城区夏季PM2.5污染源中,烹饪源可占15%-20%左右,汽车及相关行业占40%-50%,外来污染传输占30%,扬尘不到10%。王跃思也提出了对策。他认为“对烹饪源头的控制只需要加强监管”。比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,对餐厅油烟过滤系统进行制度化监管,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PM2.5它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的部分。
最新更新
赣ICP备2025060243号-1 Copyright © 2012-2024中旗网 版权所有